此后一千多年间,历朝历代的皇帝,几乎都沿用了黄色龙袍作为权力的象征。只是在不同的祭祀场合,为表示郑重其事和不同的意义,才会换上其他颜色的龙袍。如祭天则穿青色,祭地则穿黄色,祭日穿红色,祭先祖则穿白色。可见,在皇权意识中,黄色龙袍代表着最高权威,其他颜色都在特定场合方可使用。这已成为一项根深蒂固的传统。
那么,身为天子的宋朝皇帝,为何偏偏抛弃了这鲜明的权力象征,不再沿用历代的传统呢?
二、赵匡胤心系后周,对黄袍戴罪之心
公元960年,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夺取皇位,建立宋朝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,被后人誉为“开创治世之良基”的英明君主。然而,对于夺取皇位一事,这位功业之臣心中始终怀有愧疚。
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名官员,后来趁后周内乱之机夺取皇位。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,赵匡胤对后周皇室保留了最大限度的尊重,没有加害后周宗室。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。在位之后,赵匡胤还下诏保护柴氏后人,“丹书铁券”,承诺不加迫害。由此可见,他对曾经效力的后周宗室及遗民,始终怀抱着一份叵测的愧疚与责任。
在登基仪式上,赵匡胤仅穿过一次象征皇权的黄色龙袍,便再也没有穿过。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黄色龙袍的正统与合法性所带来的心理障碍。他认为,自己通过兵变夺位,不配穿象征正统的黄袍;也不敢以此冒犯上天明命,以及历代先祖与后周遗民;亦不愿以此彰显权威,显得骄奢和目中无人。
可见,赵匡胤当世称颂的仁德与宽厚,并非外在作风,而是发自内心的情理体悟。他不因手握大权而骄横,反而时时警示自己莫忘昔日之臣节;他登基为帝,但仍怀有“寒门出贵人”的谦虚谨慎。正是这份踏实谦虚的心态,让他舍弃了历代皇帝视若生命的黄色龙袍。
三、宋帝爱民如子,自称官家以民心
如果说,不穿黄龙袍代表赵匡胤个人的谦逊审慎,那么宋朝皇帝不称“朕”、而称“官家”,则彰显的是一种崇尚人民、矢志爱民的施政思想。
在中国历史上,“朕”一词最初被秦始皇采用,是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称谓。它比“我”更加庄严肃穆,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。此后历朝历代沿用不改,“朕”几乎等同于天子。然而宋朝开国之主和他的后人,却自称“官家”。
“官家”一词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,意为国家、政府。宋朝皇帝使用此称,一方面显示自己视国家为重,是国家的代表,以国家利益为重;另一方面,也显示他视民如子,而非高高在上的君主,这与宋初理学“民贵君轻”的思想不谋而合。
赵匡胤选择此称,也来自对后周遗民的感激与敬重。他不能称“朕”,以免显得不知感恩图报,忘记自己的出身;但他也不能自称“臣”,以示对后周皇室的尊重。因此,选择了“官家”这一中性而体现责任的称谓。
这一自谦的作风,获得了民心,也成为宋朝二百多年统治的重要基石。宋代理学兴盛,强调民本思想,皇帝的这一种姿态,赢得了士大夫的拥护,使宋朝在文治方面达到空前的辉煌成就。
四、谦恭内敛,推动文治之盛世
有人说,真正的君子,并不在于外在的衣冠服饰,而在于内心的涵养道德。宋朝君主的这些见仁见智的举措,使他们获得了“贤君”的美誉,也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空前繁盛。
宋朝君主外在形象的低调内敛,来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传承。他们继承了历代忠孝仁义的美德,但调整了传统皇权观念,不地强调皇权至上,而是以国家和人民为重。这使士大夫富于参政热情,宋代理学大盛,主张仁政和德治。
在这个大环境下,宋朝皇帝广开士人言路,厚征民智,使宋代成为科举制度完备、士大夫参政的黄金时代。司马光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苏轼等一批史上的大文豪相继辈出,不仅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,也造就了理性务实的宋代文化特征。
如果说,华丽的黄龙袍和“朕”字代表着皇权的强调和皇帝个人威严的凸显,那么宋朝君主的谦恭低调,则更加强调了国家集体利益和责任担当。正是这种文化氛围,孕育出宋朝这个历史上兴盛文治的黄金时代。
五、谦和自信,敢於改革创新
宋朝君主舍去了皇权的外在光环,但他们每个人都有真才实学,善治国家。这种谦和内敛与才干兼备的作风,使他们在曰常施政中,也敢于积极改革创新,屡屡出奇制胜之策。
宋太祖赵匡胤就力排众议,推行科举制度,广开言路,使门才俊有机会参政,为宋朝积聚人才;宋太宗趁世道中興之机,采取韬光养晦之策,保存实力、稳固边防;宋真宗和仁宗时期,积极发展经济、强化军事实力;宋神宗熙宁变法期间进行制度创新,使宋朝国力达到鼎盛......
正是因为谦和内敛,宋朝君主都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,保持开拓进取的心态,以务实的态度治国理政。他们不因皇位高贵而骄奢淫逸,反而时时警示自己以德治国、惠民为急,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宋朝的改革与发展,使之成为封建王朝中少有的文明开放之代。
六、谦虚体大,宋治三百年
宋朝立国不久即面临北方强敌侵扰的环境,经历北宋、南宋约三百年的历史。在此期间,宋朝皇帝的谦虚用心和责任担当,是宋朝能够在内忧外患中屹立三百年的重要原因。
通过谦虚谨慎、爱护人民的作风,宋朝皇帝赢得了士大夫和百姓的支持与拥戴。在外患方面,宋朝采取“以文制武”的方针应对北方敌国,通过外交手段瓦解了它们的联盟,避免了不必要的战祸,为生产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期。
在治国方面,宋朝皇帝重視选贤任能、开源节流,使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展。虽然北宋后期出现部分弊端,但在宋神宗的整顿和宋孝宗的稳扎稳打下恢复元气。即使在南渡之后,宋朝也能很快恢复国力。
正是皇帝们的这种宽厚谦虚与责任担当的作风,坚定了宋朝延续三百年的文明之基。它为后世留下,一个开放包容、理性务实的进步社会的宝贵历史印记。
结语:民心所向,盛世之基
历史,不仅体现在华丽的服饰与礼仪上,更多地体现在内在精神的高度上。
宋朝君主不穿黄龙袍、不称“朕”,来源于谦虚谨慎与知遇之恩的情理体悟。这种作风赢得了士人的拥戴与人心的向背,培育出当时开明包容的政治文化氛围。正因为民心所向,宋朝开创了当时最民本的盛世基业。
宋朝皇帝给后人的启示是,为君者要有情有理、厚德载物之量;要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;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,努力推动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。唯此,方能积聚人心,开创令时人津津乐道的盛世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